王次炤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先后开设《音乐美学基础》等7门课程,著有《音乐美学新论》等著、译著10部,发表《音乐的结构与功能》等论文和评论文章二百余篇。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和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等称号和美国耶鲁大学Sanford Medal荣誉勋章。曾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宝钢教育奖特等奖提名奖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化部优秀教材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项。所开设的课程《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兼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会员、中国音协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音乐舞蹈委员会主任、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全国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音乐》主编等职。
讲座论题
《音乐的美及其鉴赏》
7.209:00-12:00
讲座摘要
音乐美学与音乐欣赏看起来是音乐学领域的两端,前者是基础理论,是音乐学领域的尖端学术;后者是大众实践,是音乐学领域中的普及活动。但事实上,音乐美学的研究离不开大众的审美认知,而音乐欣赏也需要音乐美学的审美引导。本讲座的出发点,正是在音乐美学和音乐欣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方面,力图使音乐美学从理论的象牙塔走进大众的音乐审美视线,另一方面,又努力帮助普通的听众提升音乐欣赏实践中的审美境界。
讲座论题
《音乐实践的三大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7.309:00-12:00
王次炤 讲座
讲座现场图
《音乐的美及其鉴赏》
7.209:00-12:00
《音乐实践的三大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7.309:00-12:00
居其宏
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音乐理论方向硕士学位。后在该院音乐研究所从事音乐学研究,1994年被评为研究员。2002年5月正式调入南京艺术学院,任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舞蹈学首席学科 用带头人,2013年退休。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理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音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歌剧研究会顾问,中国音乐剧协会顾问,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中外歌剧音乐剧史论,音乐评论。出版学术专著、论集10余种,在国内报刊发表论文或评论约200余万字。
讲座论题
《音乐作品评价体系的当代建构》
7.215:00-18:00
讲座摘要
基于音乐作品审美品格及其接受者的多层次性,音乐作品评价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概念而无论古今中外。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艺术作品评价标准,亦经历了从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三化"标准到"三性统一"标准等的数度变迁。而在当代音乐审美实践中出现的"题材标准"、"国际标准"、"国粹标准"、"市场标准"乃至"人际标准",均反映出音乐评价标准的种种乱象。为此,从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出发,将于润洋提出之"三维结合"由学术研究方法论向音乐批评标准论拓展,当能为建构具有国际视野、时代气象和中国特色的音乐评价体系提供理论资源,开启创新思路。
讲座论题
《歌剧音乐剧作品评论的视角与方法》
7.315:00-18:00
居其宏 讲座
讲座现场图
《音乐作品评价体系的当代建构》
7.215:00-18:00
《歌剧音乐剧作品评论的视角与方法》
7.315:00-18:00
宋瑾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导师于润洋教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1987年迄今,完成著作10余部,如《国外后现代音乐》、《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音乐美学基础》等;发表文论150余篇。承担多项课题,如“全球化与多元音乐文化”,主编国家级教材《西方现代音乐美学》。多次出任各级文艺理论、创作表演、教材课程等评委。曾获2003年第一届“音乐美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05年北京文联文艺评论理论类二等奖等。
讲座论题
《音乐批评的立场、方法与实例分析》
7.409:00-12:00
讲座摘要
关于音乐批评的立场、方法,题为"野狗的家园在哪里"。主要分析音乐批评者所受到的来自4个方面的制约,即被批评者、发出委约的单位、文化市场和既有理论。一方面音乐批评需要一个自由的维度、独立的立场,另一方面音乐批评需要坚实明确的标准或理论依据。
实例分析包括音乐会音乐作品的评论、音乐学研究的评论、音乐创作争鸣的评论、音乐教育争鸣的评论等。
讲座论题
《音乐分析的四种模式及音乐评论的书写》
7.909:00-12:00
讲座摘要
音乐分析的四种模式指:作品结构分析、社会历史分析、音乐学分析和音乐审美分析。对这四种分析模式进行反思,是音乐批评借鉴音乐分析模式的基础。
音乐评论的书写,涉及“音乐的10个文本”,即作曲家的构思文本、乐谱文本、表演者的理解文本、表演的音响文本、录音师的理解文本、录音制作文本、听者的理解文本、聆听文本、批评者的理解文本、言说文本。“言说音乐的3种术语及隐喻”,涉及技术术语、认知术语和情感术语。隐喻涉及对音乐的描述和对音乐感受的描述,不同程度存在于3种术语中。
宋瑾 讲座
讲座现场图
《音乐批评的立场、方法与实例分析》
7.409:00-12:00
《音乐分析的四种模式及音乐评论的书写》
7.909:00-12:00
张萌
博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曾任职于河北师范大学、北京《音乐周报》社、新浪网等单位。长期从事世界音乐领域方面的研究,撰写有《悲玄之音——论日本邦乐的审美特征》、《武满徹音乐创作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等论文。常年参加、观摩近百场有关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表演以及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音乐会及研讨会等活动,撰写的乐评文章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音乐》、《钢琴艺术》、《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音乐周报》、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
讲座论题
《从技术到艺术——关于音乐评论写作若干现实问题的思考》
7.1015:00-18:00
张萌 讲座
讲座现场图
《从技术到艺术——关于音乐评论写作若干现实问题的思考》
7.1015:00-18:00
贾达群
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音乐学院(筹)副院长、音乐分析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创作并出版数十部各种体裁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及十几篇(部)有关音乐创作和分析的论文与著述。作品《弦乐四重奏》1991年获日本“第十二届IRINO室内乐国际作曲比赛”大奖,《蜀韵》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回旋曲》、《龙凤图腾》、《两乐章交响曲》、《巴蜀随想》等在国家级作曲比赛中获奖;论文《结构对位》获教育部第五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结构分析学导引》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银奖(2011);专著《结构诗学》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
其它相关奖项还有:美国亚洲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创作研究奖(2005),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07),宝钢优秀教师奖(2008)等。
讲座论题
《音乐分析的任务与使命》
7.615:00-18:00
讲座摘要
从音乐分析的核心任务,必要延伸和终极使命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音乐分析的诸多问题:其中包括音乐作品的形本身解析、音乐作品的形而上思辨以及探寻音乐作品之观念与形式化程序间的关联等。
贾达群 讲座
讲座现场图
《音乐分析的任务与使命》
7.615:00-18:00
温永红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译审。分别于1985年、1990年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国语言与文学专业攻读法国文学和法国文学批评,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2000-2001在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作访问学者。2007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工作。
发表译著:《库普兰》、《拉威尔的管弦乐》、《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歌剧脚本《蝙蝠》、《参孙与达丽拉》;译文《文学主题与音乐主题》、《音乐的意义》、《人声的启示》、《音乐的副文本》、《列维施特劳斯与音乐》等。论文:《法国奇人拉卢瓦和他的〈淮南子与音乐〉》、《西方人“了解中国音乐最好的入门书”——谈路易•拉卢瓦的〈中国音乐〉》(与新西兰学者宫宏宇合作)。参与《二十世纪外国艺术歌曲》、《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等的翻译与编写工作。
讲座论题
《从学报的审稿谈音乐类学术期刊论文的写作》
7.709:00-12:00
讲座摘要
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工作流程与审稿标准
二、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三、不同类型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探讨
温永红 讲座
讲座现场图
《从学报的审稿谈音乐类学术期刊论文的写作》
7.709:00-12:00
洛秦
音乐人类学家、音乐史学家。美国肯特大学(KSU)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领域:1)音乐人类学及城市音乐文化研究,2)中国音乐史学的宋代音乐文化和上海音乐历史研究。作为首席研究员,主持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工作,带领团队探讨多元音乐文化结构,特别是音乐人类学与音乐史学研究的交叉结合,提倡音乐作为文化表现的学术思想。荣获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荣誉称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等。
讲座论题
《作者与音乐学报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关系》
7.709:00-12:00
讲座摘要
一、十年学报论文与出版社著作数据分析
二、作者在学术规划与引领中的作用
三、学报与出版社对于学术发展的正反影响
四、《音乐艺术》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的定位与思考
讲座论题
《学术前沿思考∶ 城市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7.715:00-18:00
讲座摘要
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学理基础
二、音乐城市研究与城市音乐研究
三、城市音乐研究的理论思考
洛秦 讲座
讲座现场图
《作者与音乐学报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关系》
7.709:00-12:00
《学术前沿思考∶ 城市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7.715:00-18:00
陈荃有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音乐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2000年7月于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即进入人民音乐出版社主持《音乐研究》编辑部工作。曾任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审、期刊中心主任;2010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继续兼任《音乐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书稿文论成果的审读、评选及音乐学术的文本规范,主持相关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及院级重点课题。
讲座论题
《对文论若干写作技术问题的思考》
7.809:00-12:00
讲座摘要
设定文论标题时的注意事项
各类数字形式及序码的恰当使用
对音乐技术问题的规范化表述
有关论点及敏感问题呈现时的些许交代
讲座论题
《评论文体的“标注”及其规范》
7.715:00-18:00
讲座摘要
评论文体的特点及当下的“学术规范”要求
学术标注的大致情况及标注的不同体现形式
各类评论文体中的“标注”呈现
案例分析及标注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陈荃有 讲座
讲座现场图
《对文论若干写作技术问题的思考》
7.809:00-12:00
《评论文体的“标注”及其规范》
7.815:00-18:00
章华英
音乐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研究员。曾师从古琴家龚一先生学琴十余年,师从郑珉中先生、王迪先生学习古琴鉴定及管派古琴多年。参与古琴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具体工作,撰有《古琴》(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005年)、《宋代古琴音乐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华书局,2013年)。承担国家、教育部、北京市的研究课题有:《20世纪以来中国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变迁》、《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虞山琴派研究及文献史料编纂》、《元代古琴音乐研究及文献史料汇编》等。曾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金,中国音乐史学会论文评选博士组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并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讲座论题
《中国古琴音乐的历史与审美精神》
7.915:00-18:00
讲座摘要
琴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它有着丰厚的理论文献和学术传统,从制作、造型、结构到表演传承、音乐语言及审美趣味等,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的形态特征、创造理念和人文精神。讲述中国古琴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迁,阐释琴与中国文人的关系以及传承至今的经典作品,从琴史、琴人、琴曲、琴派等多个角度展示古琴音乐博远深厚的文化内蕴。
章华英 讲座
讲座现场图
《中国古琴音乐的历史与审美精神》
7.915:00-18:00
林萃青
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孔子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学士,日本国立东京艺术与音乐大学音乐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音乐学博士。主要研究宋代和明代音乐史、中国音乐全球化现象及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理论。代表论著有《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叙事》、《中国古乐的今演今唱》、《世界音乐文化全球化对话中的昆曲音色与音响体质》等。
讲座论题
《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力与魅力--以姜夔词乐为例的音乐评论》
7.1009:00-12:00
讲座摘要
南宋姜夔(1155-1221)有17首有乐谱的词乐作品传世,不单是中国音乐史及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是古代世界演出艺术的一份不可多得的人类文化遗产。姜夔词乐的歌词、旋律、演出的资料是研究南宋音乐文学文化史专业学者所认识的。17首词乐作品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演出的常见曲目。但总的来说,姜夔词乐仍是少数中国古典文学音乐专家所玩赏的珍贵古董,不是一般的年轻的崇尚中国文化的大众所熟识的。问题是现有的音乐演绎没有掌握到一个可以平衡姜夔词乐作品的历史事实和艺术创意的有效运作,所以有些演出听起来是很学术但也很生硬,有些演出就太有现代人的创意,缺少了令人信服的古雅回响。如何连接姜夔词乐作品的过去和现代,平衡它的文字、旋律和演出的历史事实和人文艺术表现,从而让作品的时代性活力和魅力放射出来是本讲座探索讨论的目的。
林萃青 讲座
讲座现场图
《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力与魅力--以姜夔词乐为例的音乐评论》
7.1009:00-12:00
海震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教授,校图书馆馆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戏剧学系戏曲音乐理论方向,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戏曲音乐史论、戏曲声腔剧种、跨文化戏剧等。著有《戏曲音乐史》、《中国当代戏曲史》(合著)等著作。其中《戏曲音乐史》曾获文化部科研成果奖。曾为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访问学人,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社会兼职: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学会副会长等。
讲座论题
《如何评价当代戏曲音乐—对当代戏曲音乐论述中三个非音乐关键词的反思》
7.1315:00-18:00
海震 讲座
讲座现场图
《如何评价当代戏曲音乐——对当代戏曲音乐论述中三个非音乐关键词的反思》
7.1315:00-18:00
明言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博士,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批评学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秘书长。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音乐史”、“音乐批评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成果有:《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音乐批评学》、《当代中国音乐批评综录2000-2009》等。先后获得:“宝钢教育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鲁迅文艺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
讲座论题
《当代中国音乐作品评价问题——以陈其钢、王西麟的两部作品为例》
7.1319:00-22:00
讲座摘要
陈其钢大提琴与管弦乐队《逝去的时光》,是一首对人生“本真”状态追寻与求索的作品。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源自于明言对作品音响“文本”的读解。
王西麟《第四交响曲》是一部无标题的标题性交响乐作品,核心意旨在于表现作曲家对人生的悲剧性、社会的丑陋性和现实的严酷性等沉重、深邃的悲剧人生的哲理思考,并以这种思考方式展开自己的悲剧主义人生观……
讲座论题
《“何去何从”的音乐批评》
7.1409:00-12:00
讲座摘要
人类音乐艺术的历史,从本质上看,就是音乐创作、表演、研究实践与音乐批 评实践互动的历史。
本讲座将围绕着以下13个"shi"——"四视"、"三识"、"五适"、"一实"展开。
"四视"——解析当代中国乐评人的社会生存权与发展权的症结问题;"三识"——梳理当代中国乐评人从业中遇到的基本意识问题;"五适"——论述
音乐批评的由来与去向的问题;
"一实"——当下的音乐批评进入到人手一屏的"自媒体时代",面对人人都是"批评家"的自媒体时代的现实处境,音乐批评应当"肿么办"?
明言 讲座
讲座现场图
《当代中国音乐作品评价问题——以陈其钢、王西麟的两部作品为例》
7.1319:00-22:00
《“何去何从”的音乐批评》
7.1409:00-12:00
高文厚 Frank Kouwenhoven
生于1956年5月,荷兰莱顿的音乐研究者。他毕业于乌特勒支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自1978至1986年在乌特勒支、莱顿及阿姆斯特丹做记者和乐评人。
1986年起,他开始频繁访问中国,开展中国音乐的田野调查研究。他与他的伴侣、同行学者施聂姐Antoinet Schimmelpenninck广泛合作,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音乐的著作。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重要领域:中国乡村民歌(山歌)、中国皮影戏、古琴、中国先锋音乐。此外,他对中国说唱艺术、江南丝竹以及如昆曲和南音等古典音乐类型也抱有浓厚兴趣。1989年,他共同创立了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磬”(CHIME)。开始担任学术期刊《磬》(CHIME)的主编,为中国音乐制作电影、唱片、策划展览。他还为中国音乐家、室内乐团、交响乐团及戏剧团体组织在西方的巡演,并出任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巴塞尔、科隆、华盛顿等地主要艺术节的艺术顾问与联合制作人。
CHIME基金会网站: www.chimemusic.nl
讲座论题
《面目不断变化的中国传统音乐》
7.1415:00-18:00
讲座摘要
作为一个中国音乐爱好者、研究者及中国民歌收藏者,我从1986年起就常常思考,“现代性”的冲击对于中国音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传统的乡村生活在世界各地都濒于消失,中国音乐——这个涵盖了非常多不同类型、风格与文化的总括性术语,其前景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城市化,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声音和内容都越来越城市化。这对于一个传统上主要基于农业的文化意味着什么?现代性为中国音乐准备了什么,中国传统音乐又为现今中国储备了什么?
讲座论题
《顶尖机构和媒体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角色》
7.1515:00-18:00
讲座摘要
人类音乐艺术的历史,从本质上20世纪在中国突发的现代性变迁对艺术与音乐影响深远。中国被殖民的历史和1911年以来的社会发展在城市音乐声景和音乐教育体系的创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个教育体系几乎立刻就得到高度发展,同时在很多方面也问题丛生。一方面,国家顶级的音乐学院人才汇集、训练标准极高,当前的经济发展也确保有充足的资金进一步强化不断创新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教育框架常常较为封闭,几乎只以培养技术精湛的演奏能力为目标。一个简明的事实是,艺术家也需要一个富于支持的精神环境,以发展有意义的人性品质与个性表达。他们的想法需要足够多样化的“传声板”(如音乐会、听众、实验平台、媒体、艺术评论),他们也需要拥有探索不同音乐路径的自由。从这些方面来说,我认为音乐学院的管理者、音乐教师和艺术评论家起着重要作用。
讲座论题
《当今中国新音乐及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7.1615:00-18:00
讲座摘要
乍看起来,中国先锋音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研习的可能性、教材和演出设施都较上世纪80年代极大地增加了;音乐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音乐系的作曲学生也数以千计;演出平台和音乐节也是一个主要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中国新音乐的媒体报道仍然有限,并鲜有专门演奏当代音乐的常设乐团(大部分乐团仅仅基于一个项目而临时组建),知名作曲家时至今日仍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出版商出版其作品。音乐学院是最活跃的音乐会场所,除此之外新音乐的展示机会极其有限。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音乐在中国引发的初期的兴奋与激情似乎已经减退。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中国作曲家下一步将走向哪里,他们的未来前景是什么,并将如何融入国际音乐界?
高文厚 Frank Kouwenhoven 讲座
讲座现场图
《面目不断变化的中国传统音乐》
7.1415:00-18:00
《顶尖机构和媒体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角色》
7.1515:00-18:00
《当今中国新音乐及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7.1615:00-18:00
高拂晓
音乐美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副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多年从事与音乐美学、音乐表演和音乐评论相关的研究。出版专著《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在各类核心刊物发表《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从音乐作品的形式分析到内涵体验》、《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多维视野》、《论音乐表演的表现力》、《批评的观念作为音乐学研究的方法论导向》等学术综述、研究性论文及音乐评论文章30余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础研究项目,并参加了多项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第三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一等奖、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优秀奖。
讲座论题
《从音乐表演研究看音乐评论的多种维度》
7.1509:00-12:00
讲座摘要
音乐表演的表现力(expressiveness in musical performance)与音乐的表现(expression in music)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乐的表现是从一般意义上对音乐艺术的特征的描述,主要关注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表现内容;而音乐表演表现力关注的是音乐“表演”的艺术性问题,研究的是音乐“表演”中有哪些吸引人和感染人的因素。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很深的联系,它们本身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体现层面。
讲座论题
《音乐评论的写作方法和思路》
7.1609:00-12:00
讲座摘要
乐评论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音乐的喜好和兴趣的品评,对音乐的价值和意义的判断,以及研究中的评论思维,等等。音乐评论有专门针对音乐作品的,也有针对音乐表演的。音乐评论是评论者对音乐进行鉴赏和评价的活动。音乐评论是否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音乐评论呢?
高拂晓 讲座
讲座现场图
《从音乐表演研究看音乐评论的多种维度》
7.1509:00-12:00
《音乐评论的写作方法和思路》
7.1609:00-12:00
林芳宜
台湾乐评人、作曲家、表演艺术展演策展人。毕业于奥地利国立维也纳音乐暨表演艺术大学,主修作曲,2001年取得艺术硕士学位后返台湾定居,自此展开多方面的音乐专业发展:曾任《表演艺术》音乐企划编辑、台新艺术奖提名暨观察委员、台北艺术节咨询委员、亚洲作曲家联盟(ACL)年会暨亚太音乐节执行长等。评论文章常见于《表演艺术》《文化快递》等。
讲座论题
《表演艺术评论在台湾》
7.1619:00-22:00
讲座摘要
介绍台湾表演艺术评论的发展与现况,从评论的发表空间、评论作者与相关文章,认识多元的评论生态与表演生态的相对关系,并探讨从最早期的表演评论刊登者《表演艺术》杂志到近十年设立的“台新艺术奖”与“表演评论台”等,不同属性的刊登平台对评论风格的影响。
讲座论题
《音乐评论写作方法》
7.1709:00-12:00
讲座摘要
破除“评论即个人感想”的迷思,第一部分从聆听入门,学习各类音乐形式的现场聆听方法,第二部分针对文章结构、评论语法和评论伦理,搭配范例,实际学习乐评写作。
林芳宜 讲座
讲座现场图
《表演艺术评论在台湾》
7.1619:00-22:00
《音乐评论写作方法》
7.1709:00-12:00
迪特•马克 Dieter Mack
54年生于德国施派尔。1975-80年间就读于弗莱堡音乐学院,跟随克劳斯.胡伯(Kaus Huber)和布莱恩·芬尼豪(Brian Ferneyhough)学习作曲,音乐理论师从彼得·孚迪希(Peter Fortig),钢琴师从罗萨.萨贝特(Rosa Sabater)。1977-81年担任海恩里希·史卓贝尔基金会(Heinrich Strobel Foundation)电子音乐实验室助理,并获1980/81年度该基金会SWF奖学金。1980年加入斯图加特实验性人声乐团ENVoCo EXpandedVOiceCOmpany)。1986-2003年任弗莱堡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授,2003年至今任吕贝克音乐学院作曲教授。
自1980年开始,迪特·马克多次赴印尼巴厘岛、南印度及日本学习亚洲音乐,并多次在弗莱堡大学、巴塞尔音乐学院等地讲授音乐理论、即兴演奏和巴厘音乐,于1982年在弗莱堡音乐学院成立巴厘加美兰乐团,在歌德学院资助下于1988年在东南亚地区举办个人作品巡演。他专注于亚洲音乐方向研究,曾于1992-95年间通过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资助担任印度尼西亚教育大学(KIP-Bandung,Indonesia)客座教授。1997-2005年间多次赴印尼讲学,并参与印尼教育大学研究课题《对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文化及传承的记录》(福特基金资助),任顾问一职。
迪特·马克曾于2003-06年间任柏林"世界文化中心"顾问; 2006年被聘为达姆施塔特新音乐暑期班讲座教授;200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伊利诺伊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地讲学;2008年成为汉堡自由艺术学院成员。现任吕贝克音乐学院副校长、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音乐部主任、歌德学院音乐顾问委员会主席。
讲座论题
《作曲家视角下的音乐评论》
7.1715:00-18:00
讲座摘要
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音乐评论的设立有赖于19世纪音乐出版业的兴起,也同时是市民阶级音乐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复制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广泛性,全新的对音乐的认知方式赋予了音乐评论新的意义。同时,多年来音乐“一次性”的属性也被重新定义。随着音乐语言的多样化发展,音乐的评判标准也不再具统一性。面对这一新问题,音乐评论应发挥其影响力,帮助听众对演出的不足之处做出合理判断,哪些是因演奏能力的欠缺而导致;哪些是属于创作者的责任。讲座试图以一个当代作曲家的视角探讨该局面下的不同问题。
讲座论题
《欧洲20-21世纪非系统化的音乐写作技术》
7.1809:00-12:00
讲座摘要
讲座将尝试介绍几种20/21世纪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写作观点。这些尝试都是个例,不具完整性。在那个“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goes)”的年代,理论上来说,每首创作都必须呈现足够写作技法——这是一种自我限制的乌托邦式冒险。而技术至上并不是作品质量和艺术成熟的通行证。美学观点及由此衍生出的发展过程才具备首要意义。
讲座论题
《世界音乐——全球化的未来抑或全球化的误解?》
7.2015:00-18:00
讲座摘要
最晚至上世纪60年代,“世界音乐(Weltmusik)”一词正式进入了德语词库。同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world music相比,德文含义指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们所做的文化交流方面的尝试(东方遇见西方)。虽然大部分此类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却获得了社会高度赞誉并被作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贩卖。可事实上,欧洲音乐始终都是不同文化碰撞的产物。本讲座将从批判性与历史性角度出发,对相关以上两个定义(Weltmusik和world music)的不同潮流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
迪特•马克 Dieter Mack 讲座
讲座现场图
《作曲家视角下的音乐评论》
7.1715:00-18:00
《欧洲20-21世纪非系统化的音乐写作技术》
7.1809:00-12:00
《世界音乐——全球化的未来抑或全球化的误解?》
7.2015:00-18:00
托斯滕•莫勒尔 TorstenMöller
1969年生于波鸿,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音乐学专业,导师是赫尔曼•达努瑟尔(Hermann Danuser)。同时还就读了艺术史和社会学专业。目前莫勒尔在艾森福克旺艺术大学教授音乐新闻学。他长年为德国和瑞士的音乐杂志以及德国各大电台,如西南广播电台、德意志广播电台和巴伐利亚广播电台等撰稿。莫勒尔还是现代作曲家记谱法汇总的出版人之一。
讲座论题
《欧洲乐评起源》
7.2109:00-12:00
讲座摘要
针对一个抽象的事物进行准确的描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音乐即是如此。在欧洲,除了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广播电台是音乐新闻从业者最重要的工作平台。与通常的平面媒介相比,电台的乐评广播什么特点?要求怎样的特殊性语言?莫勒尔先生长年为德国各大广播电台音乐专栏工作,在此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熟练掌握和灵巧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如何判断音乐的优劣?莫勒尔先生将对过去和现今的各种评论事例进行分析和说明。策略性判断以及用历史和现代眼光看待音乐新闻学和音乐评论将是其一大议题。
当今的欧洲音乐评论领域同样面临很多问题。专业的广播电台因资金短缺逐步减少、听众的受教育层次呈现下降趋势、各种庸俗却受热捧的网络作品等现象值得音乐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结合中国的现象,莫勒尔将与大家共同讨论,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快餐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应变机遇与挑战。
讲座论题
《音乐评价的基础》
7.2215:00-18:00
讲座论题
《音乐评说新现象》
7.2309:00-12:00
托斯滕•莫勒尔 TorstenMöller 讲座
讲座现场图
《欧洲乐评起源》
7.2109:00-12:00
《音乐评价的基础》
7.2215:00-18:00
《音乐评说新现象》
7.2309:00-12:00
弗朗克•希尔伯格 Frank Hilberg
1961年生于卡塞尔。毕业于柏林技术大学音乐学和哲学专业,导师为卡尔•达豪斯(Carl Dahlhaus)和赫尔加•德•拉•莫特(Helga de la Motte)。1998年起在位于科隆的西德广播电台担任新音乐编辑,同时负责“新音乐工作室”和“电子音乐工作室”录音播放间。另外他还长年为“时间报”和“现代音乐文章”杂志撰稿。他着重评论约翰•凯奇(John Cage), 大卫•图多尔(David Tudor), 赫尔穆特•拉赫曼(HelmutLachenmann), 若尔夫•里姆(Rolf Riehm),尼克劳斯 A. 胡伯尔(Nicolaus A.Huber)及弗朗兹•马廷•奥博瑞施(Franz Martin Olbrisch)等人的作品。研究重点例如“噪音作为音乐材料”、“音乐的躯体”、“新音乐历史”以及“为音乐撰文”。2010和2012年为达姆施塔特作曲大师班开设“乐评写作工作坊”。
讲座论题
《语言的独特性》
7.2115:00-18:00
讲座论题
《欧洲乐评发展现状》
7.2209:00-12:00
讲座论题
《如何建立评价基础》
7.2315:00-18:00
讲座摘要
对于语言的精准把握是让读者领会音乐评论者所要传达意义的重要前提。讲座将介绍欧洲音乐评论的历史和现代发展状况,尤其是在报纸、杂志、CD册、音乐会节目册等传统平面媒体,以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如评论网站、社交媒体、多媒体等在音乐新闻领域内的现象进行介绍和分析。
讲座还将通过介绍欧洲的现状,一方面引领大家认识到音乐评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与大家共同分析乐评在当今中国乃至亚洲有什么可行性和困难。尤其是音乐市场(音乐会、新音乐作品、音乐音像制品等)和音乐评论之间存在的误解和矛盾,以及客观评论可能面对的问题等。
如何建立个人音乐评价观也是讲座的一大议题。希尔伯格先生在其专业领域尤以评论现代音乐见长。所以此次讲座的重点,也是偏重于作品评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演评论。
弗朗克•希尔伯格 Frank Hilberg 讲座
讲座现场图
《语言的独特性》
7.2115:00-18:00
《欧洲乐评发展现状》
7.2209:00-12:00
《如何建立评价基础》
7.2315:00-18:00
杨燕迪
1963年生。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音乐翻译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副主编等。发表著译300余万字,包括《音乐的人文诠释》、《音乐解读与文化批评》、杨燕迪音乐文丛(《歌剧的误会》《遗憾的聆听》《何谓懂音乐》)《音乐学新论》(主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合作译著)、《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译著)、《音乐史学原理》(译著)、《作为戏剧的歌剧》(译著)、《古典风格》(译著)等,论域涉及音乐学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歌剧研究、音乐批评与分析、音乐学术翻译、中国现当代音乐评论、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多个专门化领域。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上海领军人才"等多种荣誉称号,并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等多种学术成果奖。
讲座论题
《音乐评论的相关学理问题反思》
7.2409:00-12:00
讲座摘要
讲座拟以杨燕迪的两篇学术文章“音乐批评相关学理问题之我见”和“音乐批评的现代制度发育过程及相关反思”为基础,涉及音乐批评的对象与定义、音乐批评的任务指向、音乐批评的特殊困难、音乐批评的标准与尺度、音乐批评家的资质与素养、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批评的发展历史、中国音乐批评的现状与问题等课题。
讲座论题
《音乐评论实践的自我剖析与理论反省》
7.2515:00-18:00
讲座摘要
拟以杨燕迪的的两篇获奖评论文章(“我们为何聆听音乐新作”,“琴声中朝圣之旅——记陈宏宽钢琴独奏音乐会”,均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为讲解对象,与学员们共同讨论评论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我的实际评论写作心得体会。拟触及作品评论和演奏评论的异同,音乐评论写作的文字处理等具体的课题。
杨燕迪 讲座
讲座现场图
《音乐评论的相关学理问题反思》
7.2409:00-12:00
《音乐评论实践的自我剖析与理论反省》
7.2515:00-18:00
柯扬
音乐美学(文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部副主任。曾出版专著《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译著《音乐与社会学观察》(独译),《音乐的意义与表现》(合译);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人民音乐》、《音乐艺术》等刊物发表文章二十余篇;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三等奖;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并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2010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作访问学者;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4年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资助”;曾在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地举办学术讲座。
讲座论题
《音乐评论的视角与写作模式》
7.2415:00-18:00
讲座摘要
一、音乐评论的视角
二、现场音乐会评论的写作模式
柯扬 讲座
讲座现场图
《音乐评论的视角与写作模式》
7.2415:00-18:00
高为杰
授曲家。1938年5月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曾任四川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1983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作曲家创作探索会"。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作品曾在国内外演出、出版并获多种奖项。理论方面有《和声力学研究》,《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音级集合的配套》及《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等专著与论文百余种。
曾应邀出访新西兰、韩国、法国、英国、美国、荷兰、墨西哥、新加坡及台湾、香港等国家与地区参加学术会议、音乐节、讲学、担任国际比赛评委及演出作品。传略载入英国剑桥《国际音乐与音乐家名人词典》(第17版)等辞书。
讲座论题
《音乐评论的权利与责任》
7.2509:00-12:00
讲座摘要
讲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明艺术评论是艺术接受的延伸与反馈,既是艺术审美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又是艺术创造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任何人不论大众还是专家都有权利对音乐进行评论。只是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评论其社会效应不同,因而评论者的责任也就不同。面向公众的评论,非专业性与专业性也有不同的要求并承担程度不同的社会责任。非专业的评论以个人欣赏音乐的感受为基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专业的评论虽然不排斥主观性,但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必须建立在学术分析的专业基础上,要求准确性和公允性。不论专业还是非专业,只要是面向公众的评论都必须以真诚的态度为出发点。
高为杰 讲座
讲座现场图
《音乐评论的权利与责任》
7.2509:00-12:00
钱仁平
1967年生,作曲理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理论、中国当代音乐、音乐文献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新音乐》、《海上听乐记》(2007年)、《倾听@歌唱》(2010年)、《1/4音作曲技法研究》(2010年)等。曾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与省部级学科建设课题项目有《21世纪欧美音乐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华人作曲家手稿数字化典藏与文本分析》、《上海音乐学院志》、《一寸光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在2005-2010》编算工作等。
讲座论题
《中国新音乐年鉴的音乐评论功能与实现》
7.2715:00-18:00
讲座论题
《音乐分析与音乐评论》
7.2809:00-12:00
讲座摘要
一、《历史语境&传播方式@音乐评论——基于〈音乐周刊》(1934)、〈人民音乐〉(1947)、〈作曲简报〉(2005)以及〈新浪微博》(2011)相关文献的述评与比较》;
二、《关于中国现代音乐文本分析与音乐评论的几个问题》
钱仁平 讲座
讲座现场图
《中国新音乐年鉴的音乐评论功能与实现》
7.2715:00-18:00
《音乐分析与音乐评论》
7.2809:00-12:00
戴嘉枋
1949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委。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
已出版学术专著有《走向毁灭—“文革”文化部长于会泳沉浮录》、《中国音乐简史》、《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及内幕》、《雅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生活》、《面临挑战的反思——戴嘉枋音乐文集》等。发表学术论文近60万字,其中《论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获北京市文联2005年文艺评论一等奖,《复苏与再沉沦—论“文革”期间〈战地新歌〉中的歌曲创作》获北京市文联2005年文艺评论二等奖,《乌托邦里的哀歌—“文革”期间知青歌曲的研究》获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三等奖,《动乱中的喧嚣—1966-1969年间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获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类三等奖。
讲座论题
《对于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评论的若干问题》
7.2815:00-18:00
讲座摘要
一、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本质
二、针对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本质评论者应有的专业储备
三、音乐评论者的职业操守和独立品格
四、音乐评论针对不同接受者的不同表述
讲座论题
《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评论者的专业素养》
7.2909:00-12:00
戴嘉枋 讲座
讲座现场图
《对于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评论的若干问题》
7.2815:00-18:00
《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评论者的专业素养》
7.2909:00-12:00
贾国平
1963年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91年提前毕业留校,并在作曲系任教。1994年获德国高等学术交流基金会(DAAD)奖学金,留学于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学院。1998年获德国艺术家文凭。其创作体裁广泛,涉及室内乐、管弦乐、民族管弦乐及舞剧与影视音乐。
作品被阿迪蒂弦乐四重奏乐团(Arditti Quartet)、多伦多新音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德意志交响乐团与慕尼黑爱乐乐团等众多音乐团体在国内外多个国家与城市上演,并由德国Sikorski国际音乐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多次受国外音乐节与音乐院校的邀请出国演出、讲学。
2007年发起“中国ConTempo新室内乐作曲比赛”,现已成功连续举办七届。2009年策划组织了“作曲大师与现代音乐经典—德国当代音乐周”系列活动。2010年发起“Contempo Primo现代室内乐团培训计划”,并于2011年组建北京现代室内乐团(Ensemble ConTempo Beijing)。2011-2014年策划组织了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
讲座论题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元素》
7.2915:00-18:00
讲座摘要
作曲家每部作品的创作都会经历一次面对传统的思考过程,乐器的传统、音乐语言的传统、音乐风格与句法结构的传统等。当下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有意识地对传统深思熟虑般的思考,否则也就无法创作出相较于传统而言的“新”音乐。
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表达方式,现代音乐是当代作曲家个体生存经验的表达。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音乐元素作为滋养当代作曲家的资源,将会通过作曲家们各自的理解与个性化、多样化的阐述,在其新作品中不断被重铸,并被赋予新的意义。
贾国平 讲座
讲座现场图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元素》
7.2915:00-18:00
TOP